央美建筑系列讲堂 | Peter Tagiuri——玩建筑
2023-12-20
2023年11月15日,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客座教授,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建筑学院荣休教授、前院长Peter Tagiuri先生受邀来到中央美术学院,带来"央美建筑系列讲堂"的第十五次讲座——《玩建筑》(Playing Architecture)。
| 讲者内容 |
Peter Tagiuri教授从建筑的基本要素绘图(drawing)、先例(precedent)、场地(site)、尺度(scale)、建造(construction)五个方面,以他广博的阅历和深刻的见地,解读了优秀作品背后的思想,以及这些作品的趣味性与建构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引出对他而言的“建筑老师”,讲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之处发觉的乐趣,并指出他(她)们的艺术和建筑向伟大的空间创造飞跃的神奇时刻。
在“绘图”部分中,他介绍了皮克勒(Walter Pichler)、西扎(Alvaro Siza)、伽利略(Galileo)、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丢勒(Albrecht Dürer)、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等人的作品和理念,表达了绘画与思想的密切关联,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绘画帮助我们洞察日常生活。在达芬奇的笔记中,他游走的思绪在纸面展开,是草图让他突破思考的边界,在城市、建筑、人体间穿梭,并发挥奇妙的想象。丢勒把自己的手当作一种方法,他花了很长时间研究手的结构、比例和情绪,他告诉我们,手代表了我们思考的方式。丢勒的作品圣杰罗姆系列体现了建筑的基本元素,坚固的庇护结构和可移动的家具。他用研究性的方法勾勒人体比例、手与脚等等,并在细小之物中发现宏伟之处。在莫兰迪的画中,他有意识地表达空间和环境,用科学严谨的构图描绘平凡普通的事物,使其令人难忘。
在“先例”部分中,主讲人以18世纪的法国公共洗衣房、韩国艺术家徐道获(Suh Do Ho)的雕塑作品、莫内欧(Rafael Moneo)的手稿为例,讲述了作为过往的集体记忆、文化传统、建筑形式等等先例。具意韵的城市品读起来就像复写本。城市为其居住者所阅读,上面书写着他们同时存在的生活,充满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描述,也包含了地层、纪念碑、织物、街道与街区、山丘与山谷、房屋与集市、混凝土和木材、湿地、生长与毁灭。在城市被构筑和重建时,它也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了深度,并构建了分层和冲突的记忆,模糊了地形、地质、动植物、单层城市、基础设施等事物。
诗句"我是我周围的一切"表达了存在之物与周边环境的密切关联,而建筑就是以场地为基础的一门艺术。在“场地”部分中,主讲人深入剖析了莫内欧(Rafael Moneo)的国家罗马艺术博物馆的设计逻辑,与废墟共存、回应场地的建构法则,以及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如出一辙的材料美学。在甘迪(Joseph Gandy)为英格兰银行绘制的效果图中也将废墟与建筑相结合,蕴含着罗马帝国的文化遗产。
在“尺度”部分中,主讲人用皮拉内西(Giambattista Piranesi)的建筑绘画和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 )的手稿和设计作品为例,展开了对日常的尺度和纪念性的尺度、室内的尺度和室外的尺度的探讨。理解尺度是创造空间的一种方式。皮拉内西熟练运用透视法,在画面中创造了人的尺度和“泰坦尼克”的尺度。罗西类比咖啡壶和大教堂,利用日常的元素在建筑作品中将不同的尺度衔接,正如他获得普利兹克奖时的颁奖词所描述的,“既大胆又普通,独特却不追求新奇”。
建造可以传达思想,赋予结构以意义。在“建造”部分中,主讲人分析了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的桑拿屋、夏季别墅,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的勒萨·德·帕梅拉游泳池(Leca da Palmeira)、艾琳·格雷(Eileen Gray)的家具设计、SANAA的格雷斯农场河畔建筑、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的布里昂墓地、沃尔特·皮克勒(Walter Pichler)的手稿和作品。阿尔托用巧妙地建造方式平衡了高低错落的场地,试验砖块不同的砌筑方式,分析光照与室内的环境,还设计了没有噪音的水池……西扎利用不同的材料和建构方式,控制流线、光线的变化和人的感受,泳池的高度使其可以利用潮汐的变化保持清洁。艾琳·格雷的家具和室内设计中具有各种与人的使用相关的巧思,SANAA充满自然美感的曲线背后是精巧的构造细节和依据地形而变化的空间……
Peter Tagiuri教授以米开朗基罗设计的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劳伦佐图书馆(Laurentian Library)和 “圣母怜子”雕塑收尾。米开朗基罗在离世前的十年中,一直致力于雕刻圣母子像,在他的最后一件作品《隆达尼尼圣殇》(Rondanini Pietà)中,基督的身体逐渐与圣母相融,这是一种与创造空间相反的、向内折叠的方式,也是思想上的巨大飞跃。Peter教授发现不仅仅是他自己对这件作品痴迷,西扎也花了很长的时间凝视这座雕像。他用速写记录下这件雕塑,并勾勒出自己选择视角时的移动轨迹,通过这个视角他得以最好地诠释整个空间。
朱锫院长在最后总结道,“启发”(Inspiration)是今天讲座的关键词,Peter Tagiuri教授的所列举的诸多案例可以被概括为两类,一类是传统,一类是日常事物。基于这两个线索启发而诞生的建筑,是具有创造力、力量和根源性的。如果建筑不善于从传统中获得启发,吸收营养,建筑就会肤浅和表面。同样,如果不善于从日常的事物中获得启发,建筑就很难与人对话,无法塑造感人的建筑。伟大的建筑师、艺术家,无论是古还是今,他们一定会不为流行所动,他们会回归传统、回归日常,从而创造出最有力量的艺术和建筑。
| 讲者简介 |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客座教授,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建筑学院荣休教授、前院长。他于1975年获得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视觉研究与比较文学专业荣誉学士,并于1976年前往意大利的美术学院学习,1981年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自1987年在罗德岛设计学院任教至今(于2002-2006年担任建筑学院院长)他建筑的实践和教育在理念上和实践中呈现出对文化多元性的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位建筑师,他与伦敦的AOI ,巴黎和卡萨布兰卡的Kilo,杭州的王澍,苏黎世的Rutz以及位于东京的Gauche Concepts分别有过合作。在2011年,Peter的小型集合住宅项目在伦敦荣获了最佳砖建筑大奖。Peter Tagiuri的建筑理念和实践充分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之下当代建筑对于文化与文脉的深入关注,他通过一系列相关建筑实践为当代建筑的发展增添了勃勃生机。
“央美建筑系列讲堂”(CAFAa Lecture Series)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于2018年发起,旨在立足建筑学术前沿,邀请当今世界最杰出的学者、教育家、建筑师、艺术家展开研讨、讲座、会议等多种活动,共同建构批评、包容、开放的国际建筑学术平台。该系列已成功邀请雷库哈斯(Rem Koolhaas)、矶崎新(Arata Isozaki)、伊东丰雄(Toyo Ito)、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威尼·马斯(Winy Maas), 莫森·莫斯法塔维(Mohsen Mostafavi)、 卡洛斯·爱德华多·科玛斯(Carlos Eduardo Comas)曹汛、崔愷等多位学术巨匠进行讲座及会谈。
主办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承办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学术部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对外交流部
协办
中央美术学院TEXTENT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