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探索苍穹”——建筑学院师生荣获2016同济国际建造节二等奖

专题 2016-06-16

01.jpg

开始于2007年的同济大学建造节,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的大学生实验与实践活动,迄今已举办十届。竞赛自2012年起成为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的全国性实验邀请赛,2015年开始成为国际性实验邀请赛。中央美术学院自2011年起均受邀参加本竞赛并且屡获不俗成绩。

6月9日至10日端午佳节之际,2016同济大学国际建造节暨“风语筑”中空板建筑设计与建造竞赛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场举行。参赛团体包括37组同济大学参赛队,14所国内大学建筑院校代表队和7所国外建筑院校代表队。经过为期三天的激烈角逐,18组作品分别荣膺一、二、三等奖。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虞大鹏老师带领的十位同学组成的参赛队伍提交的作品《穹》获得二等奖。 

建造节的举办目的,旨在激发学生对于材料的感知,并能由材料的特性出发,创造性而合理地通过结构、构造设计,构成能够回应场地条件与基本使用需求的空间,并能通过良好的材料加工与现场施工组织在规定时间内将设计想法建造实施。在该教学实践环节中,“基于材料特性的设计”与“满覆盖的遮蔽空间”是两个核心设计导向。

本次建造节的主题为“微社区”,意指学生在自主建构临时性、物质性空间社区的同时,还会平行产生一个通过各种信息手段、由学生自发形成的跨越国家、地区与城市的网络社区。学生在8平米的面积内进行建筑设计及建造活动之后,还会在建筑中获得真实的居住体验。友好的邻里关系、现实的功能空间、适宜的建造方式和新颖的结构形态是参加竞赛的学子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创意、建造和团队精神是作品得以突出重围的三大关键要素。为了保证建造节的作品能够有更长的展览时间,与往年不同,本届比赛最大的特点是用中空PP板代替了往年使用的瓦楞纸板。在抗压和弯曲能力方面,中空PP板都强于瓦楞纸板,这一新材料为参加本次竞赛的学生设计富有创意的结构和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02.jpg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一年级搭建课程的一部分,我们在充分研究任务书之后,进行了多轮方案创作与比较。同学们在制作1:50、1:10、1:5等比例不同模型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方案,明确建筑形态并落实方案细节。

随着方案的不断发展,我们从十几个方案中选择了两个搭建比例为1:1的节点模型。

最终在搭建课程教师团队集体评议确定方案之后,我们选用了与PP中空板性质相似的材料搭建1:1完整模型,以明确其可行性。

6月7日上午,建筑学院一行人在虞大鹏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同济大学。领取板材之后,于9日前完成了对长方形构件与六边形插片的切割。、

10.jpg

6 月 9 日上午,建造竞赛正式开幕。校方领导与比赛评委统一为参赛队伍发放施工许可证,参赛队伍在各自的基地与施工区域内开始了紧张激烈的工作。

学院广场被划分为 29 块建造基地,每块基地尺寸为 4 米× 6 米,两栋建筑共享一块基地,每栋建筑面积为 8 平方米。比赛要求建筑沿街道布置,保持街面的连续性。

我院参赛队伍提交的方案《穹》具有清晰的生成思路。

首先由重复的单元构件插接形成六边形与三角形相互嵌套的平面网状结构。其基本结构单元与整体结构形态具有清晰的逻辑生成关系。

11.jpg

然后将网格中部顶起、边缘弯曲,使平面结构空间化。顶部网格提供遮蔽,四周网格实现围护,自然形成内部空间。从而实现空间、结构和围护的一体化。

12.jpg

接着使用螺钉栓接相邻三片构件,实现刚接,使整个结构达到最稳定的状态。

之后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用六边形插片有变化地填充网格,创造鳞片般的表皮肌理。鳞片由打开到闭合呈现规律变化,增强形式感的同时也加强了光影变化,提升了空间品质。最后使用相同元件搭建尺度适宜的家具,满足人坐卧其中的功能与尺寸要求。

激烈紧张的八小时过后,我们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落成建筑位于文远楼门前西侧,楼前遍植佳木。白天,由洁白网格编织而成的通透轻盈的建筑自然地融进绿意之中。夜幕幔垂时,点点藏于覆顶之上的灯光亮起,像萤火又像星光。抬头可见绿意,也可见夏夜群星。通过尽可能地开放界面,建筑实现了与周围天地人树之间最大化的联系,也实现了我们所希望的,在关照材料、结构、功能、尺度的同时创造出一个与环境自然融合又兼具美感与诗意的空间,“探索苍穹,仰望星空”。

6月9日傍晚,竣工仪式结束之后,评委团老师参观了所有的中空板建筑并逐一评分,我们也留在现场向评委及观众介绍了方案的设计理念、功能等相关内容。

21.jpg

6 月 10 日上午迎来了建造节闭幕仪式。共有三组参赛队伍荣获一等奖,六组参赛队伍荣获二等奖,九组参赛队伍荣获三等奖。我校建筑学院代表队荣获二等奖。

通过此次建造实践,我们获得了对材料性能、建造方式及过程的感性与理性认识,并深入理解了建筑的物理特性。在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建立友好邻里关系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对建造与创新的热情,收获了信心。感谢上海之行这一珍贵的经历、难得的参赛机会与那些令人满足的收获,也期待不远的将来,大家都会有更多、更成熟也更令人赞叹的创造。

特别感谢建筑学院党总支书记傅祎教授专程前往关心和鼓励。 

指导教师团队:刘斯雍、刘文豹、吴若虎、何可人、崔冬晖、王小红、王文栋、虞大鹏

带队教师:虞大鹏成员:邓博文、曾绍金、李乐瑶、曹馨文、康家旗、唐逸伦、娜米拉、崔匡西、高文浍、童子潇

评委团联席主席:

        徐卫国 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系主任

        蔡永洁 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

        评委团初评组:

        各参赛学校指导教师代表

        评委团终评组评委:

        黄一如 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孔宇航 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副院长

        张宏 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技术与科学研究所 所长

        肖毅强 教授,华南理工大学 副院长

        刘克成 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邓蜀阳 教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孙澄 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党委书记 副院长

        吕品晶 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院长

        马英 教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李晖,上海风语筑展示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兼总经理

        国外建筑院校资深教授:

        Prof. Lee Inhee (Pus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of. Howard Davies (McGill University)

        Prof. Petra Petersson (TU Graz)

        Prof. Claire Petetin (National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Versailles)

撰文:崔匡西   文字修改:虞大鹏